当前位置:伟德国际1946登陆 >>院士风采 > 活动动态 >> 正 文

【伟德国际1946登陆报】90岁高龄的任继周院士谈 “误入歧途”的农业需要伦理色彩

发布时间:2014-09-28 字体大小 T |T

912日伟德国际1946登陆“农业伦理学”系列讲座在逸夫科学馆报告厅启动,任继周院士做了首场报告,副校长安黎哲出席并致辞。90高龄的任继周院士,向在场的年轻人认真报告了对农业伦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报告会观点新颖,论据翔实,多次被在场听众的掌声打断。

农业与伦理的转向“现在农业不是科技不够,而是缺少农业伦理。”任继周院士开宗明义,“农业伦理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大家的事情。”

任继周院士认为,自己从草地农业生态学跨到农业伦理学这一步,走得非常艰巨。任继周院士从事草业科学研究将近70年,最初从草原学、草原管理开始,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我国农区与牧区的贫困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系统的缺失。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任继周院士开始从事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当时很自信,草地农业生态系统认为是草业科学的哲学。”任继周院士说,“这甚至可以说是农业界的哲学。因为这里讲的是,物质如何进入生物体,在生物界中如何流转,生物界中每个组分之间如何产生联系。”然而,后来任继周院士认为这并不能够真正认清一个事物,要从自然科学进入到社会科学必须跨过的一步就是伦理学。

10多年前,任院士就开始考虑农业伦理学的问题,他开始了自己的“两步走”,第一是了解历史、第二是细致研究。“不了解历史,就很短视,很片面,容易武断。”任院士与一些专家合作,撰写了一部《农业系统发展史》。

“我哥哥告诉我,伦理学是很深厚的一门学科,要慎重一些,须投入大量的时间。”任继周院士在讲座中回忆起了,他与兄长任继愈先生关于伦理学问题的讨论。“由于我的年纪已经是上苍的眷顾,因此我在伦理学里走的这一步,不可能走得很深,需要年轻人。90岁才走到这第一步,前途在你们年轻人这。”

农业工业化的歧途农业伦理学回答对与错,或者应该不应该,正义不正义,考察在农业范围内的行为。农业生态系统则是回答是与非。“是”与“非”在任院士看来,是自身的要求,是自我的表示。工业革命以后,农业的时代形态是工业化农业。科学、技术与产业三个维度占据了农业的内涵,农业的伦理维度就被遗忘。

任继周院士从RachelCarson《寂静的春天》说起。他认为,我国在某些方面已走到濒危边沿,水土资源匮乏、污染,乃至扩及食物污染、大气污染。“这些纷繁复杂的现象迫切需要做出伦理学的阐释与解答。”任继周院士掷地有声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农业伦理学就是探讨自然生态系统在人类农业化过程中发生的伦理关系的认知。农业伦理学的使命就是当人们将自然生态系统以农艺加工和农业经营的手段,在保持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收获农产品,以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给以伦理关怀与指导。

先秦农业伦理学中国对农业和环境的关系的认知源自远古。最初对环境的认知是“天”,此为茫茫宇宙的总称。任继周院士在对史料的研究后,对天的理解大概有三个层次的把握。一是“敕天之命,唯时唯几”的对天敬畏,二是“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人与天的交流,三是“天行有常”的依照规律对天的适应性利用。

老子曾做过论述对天地人共兴衰的伦理关联进行了阐发,由高到低“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任继周院士认为,这一排序由低到高则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所谓的四级伦理。以人为原点探讨社会规律,蕴含了农业伦理的人本思想。”任继周院士说,“这是将自然规律至于伦理结构的最高点,天地人道的思维就是中国农业伦理的雏形。”

中国幅员辽阔,生态系统多样,把众多个体农户组织为一个大帝国,需要周延“天下”的伦理系统,中华民族历经漫长而艰巨的探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我们认为这就是‘存在论农业伦理学’的思维框架,是在以人为本的总纲下尊重一切生命生存权利和他们生存环境持续健康发展的权利。”与此同时,任继周院士还从管子、孔子、老子思想,谈及各家的农耕伦理观。

记者采访时,任继周院士不无忧虑得表示:“中国农业走的是西方化的道路,工业成份、理科成份都聚拢到产品中,去掉了伦理的色彩。”

中国有着古老灿烂的农耕文明,却忘记了伦理文化。因此任继周院士认为在高校中开设农业伦理学的讲座显得尤为必要。“农业的发展,并不缺少技术,而是伦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关头。”

 

 (《伟德国际1946登陆报》2014年第11期 总第857期 三版)链接请点击